成人视频

成人视频-->校园动态-->成人视频动态

寻访校友足迹4 | 创客教育的探索者——从师大讲台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实践

时间:2025-09-28 10:04:03 文章来源 :学工 浏览量:1

2025年7月14日,成人视频 “寻访校友足迹”实践小分队踏上了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的石板路。穿过藤蔓垂落的古朴走廊,我们在悬挂着“业精于勤”书法作品的办公室里,见到了2014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师范)专业校友裘炯涛。这位深耕信息教育领域十余年的先锋者,正以指尖的温度,在三尺讲台与创新天地间架设桥梁。

1

创客教育:不止于代码的成长土壤

在裘炯涛看来,创客教育绝非简单的编程教学,而是一种融合编程、结构、电子等多领域知识的宽泛教育模式。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,与STEAM教育、跨学科理念高度契合。他始终坚持,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,而非局限于技术操作本身。

这一理念的形成,与创客教育的发展历程相伴。2016至2021年间,创客教育与STEAM教育一同迎来热潮;疫情后,其名称逐渐被“跨学科”替代,但裘炯涛始终聚焦核心价值——无论名称如何变化,能力培养的本质从未改变。

信息科技:夹缝中生长的 "隐形翅膀"

信息科技作为小众学科,长期面临地位弱势与价值争议的双重挑战。小学阶段每周仅1课时,在“音体美信”中课时最少,甚至少于少先队、心理健康等课程。

外界普遍认为信息科技“谁都能教”,无非是教开机关机、画图等基础操作,但裘炯涛始终强调学科的不可替代性。他认为,信息科技教师需向学生传递计算机原理、人工智能等深层知识,而非扮演“修理工”或“游戏管理员”的角色。多年来,他始终以专业教学践行这一理念,扭转着外界对学科的偏见。

2

破局者:在限制里开出花来

面对课时少、资源有限的困境,裘炯涛探索出独特的破局之道。他压缩教材基础内容,补充3D建模、激光切割、物联网基础等拓展课程,让学生接触课本外的前沿知识;器材不足时,便利用虚拟平台替代,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开发板等设备,先“把课上起来”,再逐步争取学校支持。

他的教学目标清晰而纯粹:不追求培养专业程序员,而是激发学生对信息科技的兴趣。通过引导学生在创作中获得思维提升,让他们感受到“比玩游戏更有成就感的快乐”,避免因课程枯燥而关闭学生未来的可能性。

播种者:把经验酿成共享的酒

2014 年参加工作以来,深夜的书桌是他的第二战场。数千小时的业余时间里,他对着镜头录制教学视频,从 “3D 建模入门” 到 “物联网排障技巧”,上传到 B 站、网易云课堂;伏案编写的物联网教材,成了全国同行案头的参考书。

“一开始只是想整理自己的备课笔记,没想到帮到了那么多人。” 有位偏远地区的老师在评论区说,“你的视频让我们学校第一次开起了创客课”,这句话让他觉得所有熬夜都值了。

从编程软件的普通用户,到参与功能定义的核心成员,他成了团队里唯一非北师大背景的 “编外专家”。“不是因为我多厉害,是一线老师最知道课堂需要什么。”

3

理性者:与 AI 共舞,为创新松绑

谈及 AI 浪潮,他很坦然:“就像 Excel 替代算盘,工具进化是好事。” 他让学生用 AI 辅助查代码错误,但要求必须讲清 “为什么这样改”,“人机协作不是丢开思考,而是腾出精力想更重要的问题。”

对 “创新” 的理解,他也很接地气:“不是非要发明新东西才算创新。一个孩子第一次用 3D 软件画出杯子,把数学里的几何知识用进去,就是了不起的突破。” 他展示着学生的 “发光盒子”,“这些作品或许不新鲜,但背后的思维成长,独一无二。”

过来人说:扎根泥土,自有星光

“新老师别想着朝九晚五。” 他诚恳地建议,“前三年是扎根期,杂事会占满工作时间,专业成长只能靠下班后的 3 小时。”他见过太多“按时打卡三年,能力停在入职”的案例,“教育这行,偷的懒早晚会变成学生面前的卡壳。”

关于人脉,他有个朴素的逻辑:“不用刻意找资源,你做的事能帮到别人,自然会被看见。”这些年,从特级教师到海外创客教育从业者,愿意和他交流的人越来越多,“就像种树,先把根扎深,枝叶自然会引来风。”


4

采访结束,采访裘炯涛学长的同学表示:“作为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生,我对未来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。只要守住教育初心,在课余深耕专业,哪怕从一间小小的教室出发,也能走出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地。”

夕阳透过窗户,在学生的创客作品上镀了层金边。这个从师大讲台走出来的教育者,用十年时间证明:真正的创新,从来不是等条件成熟才出发,而是在泥泞里踏出路来;真正的教育,不是给学生铺好轨道,而是让他们拥有自己造火车的勇气。

图 文 | 吴婧 卢秀美 赵雨静